于是,这部电视剧,就承担起了解答那部电影的责任,可以将其看作是电影版的续集。通过电视剧特有的长时长、多角度,更从容地讲述了那个故事之后的发展。电影的续集,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演绎,无疑在当年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这是一部悬疑惊悚剧,所以全剧里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谁是凶手? 但这个谁是凶手是最重要的事情吗?好像又不是。 虽然大卫·林奇在这部剧里,不再担任导演,不过,他自己却迷恋起了关于剧情方面的东西,许多都是他来编剧的,所以那些神秘事件和诡异疑点,依旧充斥整部剧里,正如那些职业的影评人所说的,人们关注的,不是最终谁才是凶手,而是那个抽丝剥茧的过程,那个过程又是如此诡异和令人想象不到,这就造就了这部剧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 有时候,就因为凶手是谁被淡化,人们更关注的是,受者是谁,他的身世以及有什么秘密,由结果溯源起因,采用逆向探索的方式引出颠覆认知的一点一滴,但它又不是纯悬疑、里面还揉入了超自然、梦境元素,这一切与案件恰如其分的里应外合,最后呈现出了一部烧脑还有趣的惊悚剧。 看到这里,给你们上一张美一点的剧照吧,免得你们觉得无聊,因为有一些朋友对于悬疑、惊悚什么的,并不感兴趣。 不用那么早划走,因为接下来要说的,或许,正是你点开这篇文的初衷。 是得,这剧里有一位华人女星参演了,她叫陈冲。虽然她不是第一女主,但是在看到她时,一种非常惊艳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部剧拍得十分新奇,人物众多且每一个都个性分明,在故事分支并不是很多的情况,还可以做到剧情峰回路转,许多人甚至被剧中那一具电视剧史上最性感的死尸Lora所吸引,当然还有她的死亡之谜。还有男主不走寻常路、怪异的探案方式也让观众耳目一新。 即使把电影的续集拍成电视剧,这样特殊的诠释方法下,看到第一季结束,大卫·林奇依旧没有把凶手是谁告诉观众,但他却说在第二集的时候,已经告诉大家,难道?观众都看了个寂寞?没有get到他的点? 这一季由于篇幅足够长,所以营造了一个非常大的世界观,唯一被人诟病的就是那个结局也太省事儿了,结束得有点匆忙。那么在第二季中,凶手是谁?说了吗?卖个关子。 所以,当你看完了两季,以为就此结束了的时候,27年后,也就是2017年,ShowTime复活了这部曾经让它站上高端美剧玩家、奠定美剧江湖顶格地位的电视剧,推出第三季的《双峰》。 有人就会说,事隔三十多年,即使再拍续集,应该都是狗尾续貂了吧?还能拍出原来的那种精髓吗?实话告诉你,这个时候的ShowTime已经财大气粗,大卫·林奇更是老当益壮,这一次,他把编剧和导演全揽了下来,最终的成果也没有让人失望, 这一次,虽然没有了第一季刚看时那种特殊风格的惊艳,但有了岁月沉淀的导演把极善、极恶、还有中间混沌的部分,用推倒重来的方式,最终把我们留在充满谜团的漩涡里欲罢不能。 在这里,不同的人可以在当中找到不同的答案,善恶不是绝对,但一定是不停地循环,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大卫·林奇要表达的东西,不下定义,你自己决定。 以后会不会还会有第四季,不清楚。但我不希望有,这跨越三十多年的一部剧,应该是圆满了! 文末提醒一下,能拍《无耻之徒》这样剧的ShowTime,口味自然不可能清新到哪里去,你可明白?
为鼓励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孩子们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每一天都活成崭新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米阳光”调研队的声乐教学队员为给毕节市大方县营兴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节具有特殊意义的声乐课。 勇敢是什么?是心中坚定的梦想。 谈起为何选择“《明天你好》”这首歌时,调研队队员李雪婧称:第一次听这首歌时,是王俊凯和王源两人的翻唱版本,后来了解到两个人追寻梦想的过程,不禁为之感动。 孩子们现在都很喜欢TFBoys,我希望就借他们这个兴趣点,去告诉他们年少成名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这么喜欢他们,一定也要让自己的喜欢变得有价值,就像撒贝宁曾经谈论偶像的意义一样:你喜欢他,其实就是对完美自己的一种映射,现实中的我们都不会事事如愿以偿,但去看他们,就等于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这样向着目标前进,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我想通过这首歌和歌曲背后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到“生而自由,爱而无畏;坚持,就是通向梦想的捷径。” 调研队员在课上为孩子们介绍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江彩雯 摄 每一次哭,又笑着奔跑 “这首歌孩子们很喜欢,听了两三遍就能开始跟着唱了,而且一下课就开始放。”调研队员李雪婧感概得说道。在介绍完两个少年的追梦故事后,孩子们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个瞪着童真的大眼睛看着歌词,跟随老师句句演唱,就像自己也变成了歌曲中的主角。“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家风对人的影响贯穿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平日里要学习父母身上的优点,遇到问题应该跟父母平心静气地交流而不是出言顶撞,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对你们的成长意义重大。老师,我好喜欢这首歌的歌词!”“老师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去实现梦想!”“老师,我会唱了!”下课前,孩子们不停得举手发言,诉说着自己的感受,“我的课程意义达到了!”调研队员李雪婧动情得说道。 孩子们看着歌词认真练习演唱。江彩雯 摄 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 《明天,你好》本就是一首送给惜别伙伴的歌,其中充满了眼泪、拥抱和美好回忆。悠扬的口琴音色给歌曲蒙上一层淡淡的怀旧气息,仿佛那些离别的情绪重新回到了眼前。而歌词内容来自于词人内心的感受,越美好的事物,越害怕得到,因为美好只在得到前一秒。“这就像我们的这次支教,时间是真的真的很短暂,这份乐趣和美好很快就会变成回忆。”在活动结束时,全体老师和同学共同演唱了这首《明天,你好》,“未来如果我再听起这首歌,都会泪满面吧。”调研队员赵含说道。 “这首歌太适合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了”,调研队队长动情得说道,“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这些孩子们虽然有些胆小,有些悲观,但是不论如何,明天终将到来,我们也终将在一次次的告别中越变越好。”即使看不清未来,未来也仍然会来到,与其惴惴不安,不如坦然面对。 孩子们分成许多音乐小组,相互协作,共同练习歌曲的节拍。 江彩雯 摄 结营仪式上,主持人梁毅娟感慨道:“希望他们勇敢去追梦,勇敢向明天问好!” 时长15天的调研任务完满结束,在结营仪式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合影留念。江彩雯 摄
罗思义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国实现繁荣对人类现阶段发展是一个最好的消息。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将会使高收入经济体人口翻番。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巨大贸易与投资机会,将会大大有利于其他国家人民提高生活水平。但是,对美国新保守派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们的明确目标并非人类的共同利益,而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击垮苏联时,美国新保守派所采取的手段首先是政治攻击,然后是经济攻击。他们首先扶助政治侏儒戈尔巴乔夫坐大,然后借其之手推翻了苏共,最后利用“休克疗法”削弱俄罗斯经济。但是,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相关的政策,阻止了美国新保守派“先政治后经济”攻击中国的战略。于是,美国新保守派对中国的斗争手段直接从政治转到经济,诱导中国实施经济自杀,成为其当前核心策略。 罗思义通过翔实的中美大数据对比说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后开始衰落,是因为其违背了经济规律。中国自1978年以来在经济上崛起,则是因为其顺应了经济规律。通过对比,他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深信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确切地讲在2035年之前,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在世界地缘经济趋于复杂,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的状况下,这本书可以让我们透视整个社会经济变革的隐秘真相,看清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从而平添一份发展的自信。尤其是当前,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各种问题挑战不断涌现的大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对经济发展保持一份自信,比黄金更宝贵。当然,这份自信,不能是盲目乐观,更不能是无知无畏,而应是洞悉形势与道路之后的战略定力。 那么,不妨来读一下这本书,这份自信定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作者系沧州日报编委、新闻中心主任) 《捷径是最大的弯路》——看到序言的题目,立刻就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本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词,清晰地勾勒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严谨细致,专注完美,精益求精。 工匠,是制造业的主人公;记者,是新闻的传播者。乍看起来,工匠精神与新闻报道并不搭界。但从市场的角度看,报纸就是我们每天的产品,稿件就是组成这个产品的一个个“零件”。只有每一个“零件”都给读者“精美”的感受,整张报纸才能真正在读者心中拥有一席之地。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版面出现类似“奥马巴”之类的硬伤;有的稿件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有“百度”的影子。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者头脑中缺乏“工匠精神”“精品观念”,对待工作满足于交差就行,在采访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写作时被动应付、浮皮潦草。“凡事只求过得去,丹青何必苦言工”,白石老人在画作上的一句题款,描写的就是这种心态——画作上,几只麻雀在成熟的稻谷叽叽喳喳,讽刺的意味可见一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伊”,就是我们从事的工作。所谓“敬业”,用朱熹的解释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就是说,只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精益求精,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今年暑期,一部《战狼2》火爆荧屏。成功的背后,是吴京团队“拿命拍戏”的敬业精神。为拍摄一镜到底的水下打斗场景,吴京差点被水淹死;零下40度,演员们冻得一脸红肿毫无怨言……在新闻界,很多名家所表现的敬业精神,和吴京相比并不逊色,堪称我们学习的标杆:郭超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随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登上了6600米的高度;甘远志,始终以一个新闻人的姿态奔波在路上,1000多天里写出了1000多篇新闻报道,直到倒在采访路上;汤计,只为司法公正的信念,持续9年跟踪报道,最终使呼格案沉冤昭雪……尽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渠道越发丰富,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采写的规律不会变,都是跑出来的,只有做到专心致志,真心实意到一线去,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新闻。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从事新闻工作,自然离不了和文字打交道。从“爬格子”到“敲键盘”,我们只是换了一种输入方式,但对文字推敲的传统没有改变。当年,王安石为了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曾试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终选定了“绿”字,成就传世佳作。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新闻写作中,也离不开这种精品意识。只有把新闻报道看成艺术品,从整体到细节,不断地完善;从立意到行文,不懈地雕琢,直到自己满意、读者满意为止,才能把作品打造成“精品”。诚然,工作中版面需要大量的稿件,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多挣几个“工分”,而是要在保证“量”的同时,对单篇作品精益求精,在修改作品中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同样是写项羽乌江自刎,只因作者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在新闻工作中,记者每天都要面对着一些类似的新闻事件,工作程式化了、机械化了就很难出新意、有亮点。特别是时政记者更是如此,日复一日地紧盯领导活动,既不易出新,更难以打动读者,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走出这种“万山圈子”,关键就在于敢于突破思维定式,用“创新火柴”引燃“头脑风暴”,以发散思维、求变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思维来审视新闻事实,从而在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写作思路、写作手法、表现形式上寻求突破,做到既切中时代,又形成个人特色,从而用自己独有的“音调”,唱响主旋律。 记者的工匠精神是一篇大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脚板底下出新闻”“好新闻是改出来的”……这些都是记者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句诗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每个人都不忘初心,就能共同打造出一张精品报纸。 (作者系沧州日报要闻时事部主任)